学生心目中的史为良先生

2018-05-08
柴方营
1180

微信图片_20180509003008.jpg   惊闻大连海洋大学恩师史为良教授辞世,令人不胜悲痛!先生生于1928年12月2日,卒于2018年5月6日,享年90岁。作为我国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学科奠基人,先生在多方面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史为良先生关于内陆水域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十年前的2008年,时逢先生80周岁生日时,学生们为先生整理出版论文集,我应邀书写了《学生心目中的史为良先生》。今天特将此文作为对先生永久的纪念。

学生心目中的史为良先生

星期天我和爱人到超市购买日用品,在经过鲜活水产品专柜时,她突然说想买几只河蟹。营业员说保证是黑龙江地产的河蟹,十分鲜美。我拿起河蟹详细观察了一下,果然不错,而且价格只有20元/公斤。看到这些个体硕大、规格整齐、腹部雪白、物美价廉的河蟹,我突然想起了史为良老师。可以说,没有史先生的亲自指导,恐怕时至今日都不会有我国高寒地区的河蟹养殖业。
  那是1990年代的事了,当时哈尔滨市场销售的南方河蟹价格高达200元/公斤。虽然黑龙江省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河蟹养殖试验研究,但都以失败告终,始终没能实现河蟹养殖产业化。恰逢1996年我到水库挂职锻炼,看到水库具备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突然萌生了大规模养殖河蟹的想法。听说我的想法后,史先生大力支持,并从多方面帮助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1997年初春,年届七旬的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又亲自陪同我们课题组南下考察。短短半个月时间,一路舟车劳顿,踏遍六个省市,学习了兄弟省市关于河蟹养殖的大量宝贵经验。回来后,根据高寒地区水域生态环境特点,在先生亲自指导下,课题组制订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高寒地区大水面、池塘、稻田和网围河蟹养殖技术方案,并进行全面试验,终于获得成功。1997年深秋,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化生产的10000公斤河蟹,800公里之外的辽宁省盘锦市胡家大市场开始试销(那时整个省城哈尔滨市一天的河蟹销量不足100公斤)。出人意料的是,在胡家河蟹市场,仅仅一个小时,10000公斤河蟹就被抢购一空。黑龙江省生产的河蟹品质得到蟹贩子们的高度认可,并迅速传遍了国内河蟹养殖行业。此后,国内的河蟹养殖大户和蟹贩都看好黑龙江省的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纷纷到黑龙江省合作开发河蟹养殖。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黑龙江省河蟹养殖早已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亿元,河蟹价格恰好是十年前的1/10,南国的水产珍品终于走上了北疆普通百姓的餐桌。可以说,这完全是史先生的智慧和心血结出的硕果。
  有幸在大连水产学院就读的学生,听到传说最多的老师可能就是史先生了,学生们最害怕上的课就是史老师的内陆水域增养殖课程,大家俗称“大水面课程”。大家都说史老师上课和生产实习要求十分严格,考试竟然还有面试,几乎不近人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抓不及格。于是乎,大家心里都惴惴不安起来。
   转眼间,我们也升入高年级,终于要面对传说已久的史老师了。第一次课,我们感觉史老师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令人生畏。他面色红润,始终面带慈祥的微笑,说话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走路十分坚实有力。
  几次课下来,我从内心里喜欢上史老师的大水面课程。先生知识渊博,功底深厚,讲起课来不落俗套,理论阐述简明扼要,从不照本宣科,案例顺手拈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会儿美洲,一会儿亚洲,一会儿欧洲,听得令人如痴如醉。史先生的课程最有特色的恐怕就是考试了,大水面课除笔试外,还必须有一次面试。几十道面试题目全部放到笔筒中,由学生随意抽取,当场作答,五名考官分别给出分数,最后得出平均分。这种形式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考察外,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凡经历过大水面考试的同学,对当下流行的各种大奖赛评比打分,公务员和各种招聘时五花八门的面试都见怪不怪了,因为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早就有过这种宝贵的经历。
  史先生关于我国内陆水域生态学的很多理论都直接推动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对此,史先生在论文集前言中只是略有表述。史先生除推动高寒地区河蟹实现产业化养殖外,在公鱼、银鱼、香鱼、网箱养鱼和鲢鳙鱼养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3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胡瓜鱼亚科的小型鱼类,许多同学都跟随史先生做过有关这些小鱼的基础理论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如今银鱼和公鱼增养殖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银鱼,已经形成一个连接国内外、产供销一条龙的庞大产业。
  史先生不仅理论功底深厚组织协调生产实践的能力也是很强的。大水面课程必经的环节还有生产实习这一关,这是所有同学都迫切希望的。在校园枯燥地学习两年多后,大家都渴望早一点到野外实习。但是,每次要管理好几十人到上百人的实习队伍难度是很大的。出行野外,饮食起居条件当然不能同在校园时同日而语。同学中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难免形成较大的差异。先生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学生们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饮食口味、处事方式都有所不同,一下共同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肯定会有许多摩擦和矛盾,包括同实习单位的干部群众、实习基地周边的农民的关系,还有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们的感情纠纷,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百八十号人的出行和水上作业人身安全等等。先生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总是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在从教的几十年中,先生无数次带队学生野外生产实习,从没有发生任何差错,总是保证每位同学平平安安、毫发无损地回到学校。
  史先生有时给同学们的印象确实是不拘言笑,十分严厉,令人畏惧三分。其实先生内心的感情世界是十分细腻丰富的,对这一点,时隔26年后的今天我才有所领悟。因帮助先生整理书稿的缘故,偶然拜读了先生的一篇“青春杂忆”。文中描绘了先生58年前的夏季在济南参加教师进修班的往事。先生用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感情,回忆了与同窗好友朝夕相处,春华豆蔻共寒窗的经历。尤其是在黄河岸边与组长阎世瑾分别的场景,回肠荡气,催人泪下。文中借用唐代诗人韦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都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的词句表达了先生对昔日的同学音尘隔绝,相见无因的深深怀念之情。
  先生的文笔和文学修养也是令我们十分钦佩的。我曾有幸拜读了先生1954年3月21日的日记“胶济路上的一天”。日记叙述了先生因母亲病危由青岛回家探亲时,在火车上邂逅同学的妻妹山东省公安厅的干部赵小姐的故事。意外相遇的两个年轻人很快就由陌生、拘谨,到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他们谈生活、谈爱情、谈理想;讲《三国演义》、说《聊斋》、评《红楼梦》、论《党证》和《我们的夏天》 。先生行文优美流畅,清新明快,用笔细致入微。且看“时光是迅速地消逝着,车过潍县后已感到一天已经过半,正象一本小说看到一半再往后翻一页前后就相差两页。”,“ 这是一个可资纪念的一天,我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使我暂时忘记了悲伤。但慷慨议论的日子,披沥胸臆的时间又昙花一现地过去了。”,“我有着梦想,也有着希望。世界象天空一样宽广,前程象海洋一样辽阔空旷,任我幻想的小鸟振翅翱翔。”,字里行间,我感到先生的文笔颇似鲁迅的文风。在先生的笔下,我分明感到那54年前开出的列车,正满载着青春的气息和朗朗的笑声隆隆地向我驶来。可“就是这样一个纯真、热情的女孩”日后却历经劫难,客死他乡。故事的结局令人潸然泪下。

  可以说,大学时代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从师史为良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的日子。最难忘的就是史先生曾与年轻的学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共沐风雨,共涉山水,踏着朝霞出行,披着晚霞而归。这种朝夕相处培育的浓浓的师生情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同学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之中,就像一群群的小鲑鱼们记住了出生地的气息,此生再难以忘却。
  适逢史先生八十周岁生日,承蒙各位校友帮助先生出版文集,借此机会,我撷取大学时代美好记忆的点滴奉献给先生,作为对先生生日的祝贺。

                                                         


来源:水科学网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